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12月11日今天(12月11日)是第五个“国际山区日”,主题是“应对变化:山区气候变化”。旨在突显山区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要地位。“国际山区日”作为联合国一个特殊的纪念日,它的发起可以追溯到1998?年11月的联合国大会,在这次大会上,联合国将2002年定为“国际山地年”,以强调山地生态系统在提供诸如水资源、森林产品等物资,以及提供生物多样性的稀有物种保护区、碳和土壤营养物的储存地、旅游场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随后,在2002年即“国际山地年”,联合国大会指定从2003年起的每年12月11日为“国际山区日”,同时把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定为国际山区年的领导协调机构并被委任负责组织国际山区日的纪念活动。
为了突出全球山区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对山区社会独特需求的重视,每年的“国际山区日”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2003年12月11日作为第一个“国际山区日”,以“山区:水源地”为主题,突显了山区作为“自然水塔”的重要地位;2004年以“和平: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主题,强调了“和平”对山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2005年以“旅游:减缓山区贫困”为主题,突出了“旅游”在减缓山区贫困中的重要作用;2006年以“为了更好的生活,经营管理好山区生物多样性”为主题,阐明了维护“山区生物多样性”与人们构建美好生活的生态关系。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宏观背景,以及山区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特殊地位,2007年“国际山区日”的主题被定为“应对变化:山区气候变化”。全球气候正在经历一场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已引起了国际社会和科学界的高度关注。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就气候变化问题进行科学评估。在IPCC的积极推动和倡议下,1990年12月21日,联合国第45届大会通过了第45/212号决议,决定设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正式启动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气候公约》)的谈判进程,并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地球首脑会议)上正式通过了《气候公约》,中国也于本次会议期间批准签署了《气候公约》。
《气候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气候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
目前共有189个国家和区域一体化组织(欧盟)成为《气候公约》缔约方。缔约方每年都召开会议,自1995年3月28日首次缔约方大会在柏林举行以来,第二次至第十二次缔约方大会依次分别在日内瓦、京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波恩、海牙、马拉喀什、新德里、利米兰、布宜诺斯艾利斯、蒙特利尔、内罗毕等地举行。其中,1997年12月1日至11日,在日本京都举行的第三次缔约方会议(又称京都会议)上制定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简称《京都议定书》),是第一个为发达国家规定了量化减排指标的国际法律文件,规定: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内要将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减少5.2%,而对发展中国家未规定减排义务。
《京都议定书》就减排途径提出了三种灵活机制,即清洁发展机制(CDM)、联合履行(JI)和排放贸易(ET)。《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目前共有129个国家和区域一体化组织批准了《京都议定书》,中国政府也于2002年正式批准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际社会主要从减缓变化和适应变化两个方向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措施。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限排和碳汇作为减缓变化和适应变化的首要政策措施,大多数《气候公约》缔约国都选择了清洁发展机制(CDM)、联合履行《公约》(JI)、排放贸易(ET)等现实的实现途径,并采取了积极行动。但由于履行《京都议定书》减排义务事关各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欧盟因其清洁能源在本国能源构成中比例较大,并拥有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较充足的资金,极力要求立即采取较激进的减、限排温室气体措施。
而以美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能源消耗大国或温室气体减排压力较大的发达国家,由于担心减排行动对本国经济造成过重负担,反对立即采取减、限排措施。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并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作为履行《气候公约》的一项重要义务,中国政府还专门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随着人们对全球变化的日益关注,山区作为影响全球气候、全球水循环及全球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特殊区域,自然成为国际社会和科学界关注的焦点。
在《21世纪议程》中,山地/山区受到了特别的重视。并在第十三章中专门论述了这一问题:“山区环境对于维系全球生态系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全球许多山地正随着土壤恶化、山体滑坡、生物物种的锐减及基因多样性的减少而退化。因此,山区资源的合理管理和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当务之急。
”2002年联合国国际山区年的成功举办,提高了世界范围内对山区重要性的认识,促成了在78个国家建立国家委员会,并通过加强结盟推动建立了国际山区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在山区被称为“山区合作组织”。此外,有关山地/山区的研究也得到了很多国家、研究组织以及研究者的重视。国际上最重要的全球变化研究计划——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与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计划(IHDP)联合全球陆地观测系统(GTOS)发起了“全球变化与山区”的山地研究倡议。山区/山地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山地生态系统的特殊生态功能主要表现为:保持土壤养分和结构,防止土质恶化(特别是对山区十分有益);使土壤养分向下游移动(上游减少,下游增加);避免或减轻由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如洪水、滑坡、雪崩(山区和下游地区都受影响);创造优美的自然环境(这不仅使当地人和那些依赖旅游的国家获益,还使外地游客受益);维持生物多样性(使本地受益,也因其存在价值和生物潜能使其他地区受益);水、碳和土壤养分的循环、储存(从全球的角度来讲,这是很重要的)。大量的科学信息表明,相对于过去的一千年,现代全球环境变化得更快、更为深远。
而且,全球环境变化对于不同地区的影响也有着很大的差别。山区由于其高度梯度差异,往往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最敏感,受环境变化的影响最强烈,甚至常常还会加剧和改变由于气候变化对水循环及物种分布的影响。
因此,山区/山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不仅对于保持良好的山地环境和山地产出等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从全球角度而言,山地生态系统在碳、氮元素和水循环、物资供应等方面的作用也尤为突出。同时山地生态系统也为开展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提供了最佳的场所和对象。地球表面大约有1/4是山区,全世界有1/10的人口居住在山区,其中大约有5亿的山地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占世界山区人口的80%),而且约有1/2人口的衣食来源依靠山区。同时,山区还是世界主要河流的发源地,是生物多样性最集中、最丰富的区域,是各类矿产资源最丰富的蕴藏区。
可以说,科学维系好山区/山地生态系统,合理管理好山区各类资源,事关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局。中国是一个山区大国,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9.2%。全国2854个行政县(区)中有1424个是山区(丘陵)县,其中,有496个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520个是少数民族县。山区拥有全国56%的人口,拥有全国90%以上的森林和水能资源、54%的耕地资源和50%以上的草地资源。
分布在我国的一些高原和高山对全球气候系统有着重大影响。如: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就与中国三大气候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及青藏高寒区)的形成有着直接关系。当前,在我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山区的经济状况、社会状况及生态环境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关系到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国土生态安全和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山区在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行动中也将发挥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本文关键词:金沙所有官网,金沙,所有,官网,应对,变化,山区,气候变化
本文来源:金沙所有官网-www.aosms.net